【“医”起阅读】苏杭:《病床边的陌生人》读后感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7-07    信息来源:admin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神经内科分会  苏杭
       世界日新月异,医学发展的大环境也在悄然改变。近些年,在广泛的社交媒体上,关于医患关系的讨论逐渐增多。这一个曾经被大众忽略的话题,如今却频繁因为个别极端医患纠纷案件,冲入大众视野。作为一名医疗机构从业者,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加剧了医患间的矛盾,让目标一致、本应合作信任的医生与患者双方,对彼此逐渐疏远呢?从《病床边的陌生人》一书中,我找到了些许解释与答案。这本书全名为《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虽成书于美国,且梳理的是上世纪、距今已有六七十多年历史的发生在美国医学界的变革,但书中讨论的,关于医学领域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在现代医学诊疗环境中,仍然是被各方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
       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床旁决策几乎由医生一人承担,医生的决策与判断,完全影响着病人的病程发展,因而也引发了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1966年,哈佛医学院教授亨利.比彻揭漏了人体实验中的权力滥用问题,他一举列出了22项严重违反医学伦理的人体实验,包括美国军方、NIH、联邦政府赞助的13个,掀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开始,医学决策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医生以往得以在独立行使的权力,如今要受到同行和非专业人士的争论和审议,决策的参与方不断增加,医疗行为的过程也越发复杂,伦理、司法、媒体等社会行业,都参与到床旁决策当中,作为书中提到的“陌生人”,在病床边占据一席之地,也随之打破了医患关系员原有的平衡,致使医患关系逐渐紧张化。在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思考,到底怎样做才能维持医者的初心,在普遍的问题下,更加有效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医生本身,作为治疗病患的核心,究竟应当怎样怎样维持这一段关系的平衡。
       今年5月17日,山东省神经内科专业主要创始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李大年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4岁。在整理李教授生前照片和资料的时候,我对这位先前从未谋面的老人渐渐熟悉起来——他自1952年在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以来,穷尽毕生精力,从事临床工作、钻研学术知识近70年。在李教授的同事、学生及亲友的描述中,我了解到李教授是一位儒雅而又谦逊的医者,不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学生,从来没有大声说过一句话,没发过一次脾气。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神经系统查体亲历亲为,查房从不缺席,坚持阅读医学期刊文献,甚至在81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发学术论文。每每有病例会诊,李教授总会提前到达,静静等候患者和其他同事的到来。“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就是李教授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更令人钦佩的,是李教授将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坚持了一辈子。李教授每每阅读文献时,会认真记录笔记并抄录到卡片上,再将卡片按照疾病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在讨论病例或者分析病情时,查找非常方便。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图书馆那本英文版的《Clinical Neurology》(临床神经学)书中,泛黄的借读卡上更是填满了“李大年”这个名字。
       古语有云: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时至今日,即使病床旁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参与者,但医疗活动的根本主体依然是患者和医生。有人说,医生是答卷人,患者是阅卷人。但事实上,医患的关系远比这要复杂的多。现代社会,医者可能更需要回归初心,像李大年教授一样,心无旁骛的做一名行医人;而我们也希望每一位患者在充分意识到自己受第三方机构庇护的同事,对医生少一些审视和怀疑,多一些信任与尊重。
神经内科分会选送

山东医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东新路6号 电话:0531-88955089
邮编:250014 邮箱:sdsyxhbgs@163.com
鲁ICP备14026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