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医学会第二次类器官学术会议在潍坊召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0-28 信息来源:admin
10月25日至26日,由山东省医学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承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共同协办的山东省医学会第二次类器官学术会议在潍坊市举办。会议邀请包括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多所国内知名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前会上,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主任委员宋伟对分会2023年-2024年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对2024年-2025年工作计划进行部署。
学组成立会议上,成立了青年学组、临床转化学组、科普学组、类器官标准化学组和器官芯片与医工结合学组,新增学组委员200余人。主任委员宋伟担任青年学组组长,潍坊市人民医院于国华担任临床转化学组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担任科普学组组长,康复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马学真担任类器官标准化学组组长,齐鲁工业大学王力担任器官芯片与医工结合学组组长。新当选的组长、副组长依次发言,就分会和学组工作构想进行了讲解。
随后,全体委员进行了2024年类器官分会党建主题教育学习。分会党建工作小组组长王金申同志进行了“四史学习教育•忆初心,担使命”主题报告,得到了与会委员热烈的反响。
学术讲座阶段特邀复旦大学的徐小雅作“肿瘤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进展与思考”,分享肿瘤类器官标准化培养、药筛模型及自动化设备的新进展,介绍基于类器官技术的药敏和放疗敏感性检测在局部晚期直肠癌个体化精准治疗中的运用。北京友谊医院的张允系统阐述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生物样本库作为类器官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成熟的转化模式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方科技大学的李亮介绍“基于主要脏器人源类器官平台的病理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讲解了以类器官为基础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模型、肝脏疾病模型相较于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的优越性,描绘了该项技术美好前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陈贤祥带来“新型医疗监测技术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探讨”,为医工结合新模式打开了新思路。同济大学的王巧玲作“肠道类器官的研究与应用”精彩报告,系统、详细展示了肠道类器官的标准化培养步骤,展现了类器官作为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桥梁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北京朝阳医院的万子睿在iPSC方向作“基于胆管类器官的阿拉基综合征肝内胆管发育不全机制研究”报告,iPSC技术作为类器官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样本来源,其诱导的类器官模型可以保持高度一致并能稳定传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会议根据研究方向和热点,设置了类器官标准化专场、样本库与临床转化专场和器官芯片与医工结合专场。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围绕类器官标准实验室建设、精准医疗应用、类器官产业发展现状、类器官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授课。
山东省医学会第二次类器官学术会议在潍坊召开
10月25日至26日,由山东省医学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承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共同协办的山东省医学会第二次类器官学术会议在潍坊市举办。会议邀请包括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多所国内知名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前会上,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主任委员宋伟对分会2023年-2024年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对2024年-2025年工作计划进行部署。
学组成立会议上,成立了青年学组、临床转化学组、科普学组、类器官标准化学组和器官芯片与医工结合学组,新增学组委员200余人。主任委员宋伟担任青年学组组长,潍坊市人民医院于国华担任临床转化学组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担任科普学组组长,康复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马学真担任类器官标准化学组组长,齐鲁工业大学王力担任器官芯片与医工结合学组组长。新当选的组长、副组长依次发言,就分会和学组工作构想进行了讲解。
随后,全体委员进行了2024年类器官分会党建主题教育学习。分会党建工作小组组长王金申同志进行了“四史学习教育•忆初心,担使命”主题报告,得到了与会委员热烈的反响。
学术讲座阶段特邀复旦大学的徐小雅作“肿瘤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进展与思考”,分享肿瘤类器官标准化培养、药筛模型及自动化设备的新进展,介绍基于类器官技术的药敏和放疗敏感性检测在局部晚期直肠癌个体化精准治疗中的运用。北京友谊医院的张允系统阐述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生物样本库作为类器官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成熟的转化模式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方科技大学的李亮介绍“基于主要脏器人源类器官平台的病理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讲解了以类器官为基础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模型、肝脏疾病模型相较于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的优越性,描绘了该项技术美好前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陈贤祥带来“新型医疗监测技术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探讨”,为医工结合新模式打开了新思路。同济大学的王巧玲作“肠道类器官的研究与应用”精彩报告,系统、详细展示了肠道类器官的标准化培养步骤,展现了类器官作为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桥梁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北京朝阳医院的万子睿在iPSC方向作“基于胆管类器官的阿拉基综合征肝内胆管发育不全机制研究”报告,iPSC技术作为类器官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样本来源,其诱导的类器官模型可以保持高度一致并能稳定传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会议根据研究方向和热点,设置了类器官标准化专场、样本库与临床转化专场和器官芯片与医工结合专场。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围绕类器官标准实验室建设、精准医疗应用、类器官产业发展现状、类器官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授课。